移动版

1937年10月19日,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去世

2023-10-19 11:04 魔法怎么失灵啦 0

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,是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。他在核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1937年10月19日,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去世

然而,卢瑟福的功绩还不止于此。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,总要提到他“桃李满天下”。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,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:

1921年,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;

1922年,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;

1922年,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;

1927年,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;

1935年,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;

1948年,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;

1951年,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,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;

1978年,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。

有人说,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,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!

1871年,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手工业家庭。1895年大学毕业后,他曾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实习,成为物理学家汤姆生的学生和助手。1898年他移居加拿大,任马克居耳大学的教授。1907年他定居英国,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。1918年后他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。

卢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。1899年他发现了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,并命名为α射线β射线,接着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“钍”。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间,他与英国化学家索迪一道,通过对铀的放射性研究,提出了原子自然蜕变的理论:放射性现象是原子自行蜕变的过程。在蜕变过程中,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,同时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。这种理论冲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,揭开了物理学史上新的一页,引起了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革命。由于上述的贡献,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。

1911年,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(被称为卢瑟福实验),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,从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: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似,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,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。原子内电子的电量总和等于核的电量,使整个原子呈中性。这个模型假说虽然还不够完善,但为人们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,打开了神秘的大门。

1919年,卢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钋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,获得了氧的同位素,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。1920年,他还预言中子的存在,认为原子核内部存在某些不带电的粒子,能很容易地打入原子核内,或者和原子核结合起来,或者在它的强大场内蜕变。12年之后,这种中子果然被人们所发现,成为轰击原子核的最佳炮弹,为原子核链式反应、放射性原子能提供了条件。

1937年10月19日,卢瑟福在英国剑桥医院逝世,终年66岁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他的名字命名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。

0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此网址给你的朋友。

本文统计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10-19 11:04
  • 修改次数:0
  • 修改时间:2023-10-19 11:06
  • 浏览热度:16
  • 评论数量:0
  • 点赞次数:0
评论
举报
验证码
发表

暂无评论,期待你的妙语连珠

举报文章问题
验证码
举报文章问题

已收到!

我们将尽快处理。